2019上半年山東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面試試講真題:《望岳》
- 時間:
- 2019-06-13 14:23:40
- 作者:
- 婁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山東教師資格網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
1。欣賞《泰山》相關視頻
2。學生介紹杜甫,教師補充介紹杜甫相關資料。
3。介紹文體。
(二)朗讀指導,新課教學
1。朗讀課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氣勢。
(1)配樂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3)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歌的方法。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明確: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嘆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齊魯青未了”語出驚人,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欣賞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這兩句是遠望泰山的景象。(板書:遠望)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板書:近望)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寫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仔細看才能看見。這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板書:凝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板書:愿望)
(四)進入研讀,探究情感
1。詩歌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對學生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
(五)研讀賞析,品味語言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鐘”和“割”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試分析其妙處?教師指導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方法。學生思考討論。
(六)作業小結
1。小結:學了這首詩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作業:背誦并默寫《望岳》并將《望岳》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板書設計】 略
【答辯題目解析】
1。請說一說你的教學重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詩歌內容,在領略詩人豪情的基礎上,提高詩歌朗讀和鑒賞能力。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同時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因此,在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作者的這種豪情。通過朗讀和語言的分析深入地走進詩歌,在體悟詩歌情感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詩歌鑒賞能力。
2。試著賞析評價這首詩。
【參考答案】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我將重點分析賞析三四兩句。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