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山東教師資格證初中物理面試試講真題:《平面鏡成像規律》
- 時間:
- 2019-06-14 15:00:07
- 作者:
- 婁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山東教師資格網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1:情境導入
【問題導入】
首先我會讓學生思考:我們照鏡子時,我和鏡子里的“我”有什么區別?
由于學生自身的經驗,學生很快答出:一樣。那么我和鏡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這個問題。
環節2:進入新課,建立概念
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
根據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紹與平面鏡成像中光的幾個術語:
物:平面鏡之外的物體。
像:平面鏡里可以觀察到的物體
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時,物和像有什么特點?
作出猜想:物比像大;物與像等大;物比像小。
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兩只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玻璃板,白紙。
實驗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紙,紙上豎著放一塊平面鏡,在玻璃板前點燃一支蠟燭,可看到鏡中的像。
拿未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后移動,直到蠟燭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測量像和物的位置關系。
改變點燃蠟燭的位置,多測量幾次。
【記錄數據】

實驗結論:
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和鏡面垂直。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垂直
環節3:鞏固提升
為什么在實驗中只點燃一支蠟燭?
(一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二是便于觀察。)
環節4: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請同學們回到家里觀察自己家里的平面鏡是否符合實驗結論。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本課的難點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難點的?
【參考答案】
我這節課的難點是器材的選擇和方案的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他們根據平時照鏡子的經驗,選取相應的器材,同時我針對平面鏡的特點,無法驗證物與像的大小以及距離,從而提出使用玻璃板。在方案的設計方面,我首先讓學生明確我們實驗的目的,從而得到我們要記錄的數據,根據記錄的數據得到實驗的過程,從而突破難點。
2.實驗器材的選取中,為什么要選擇薄的玻璃板?
【參考答案】
選擇玻璃板是為了能觀察物與像之間的關系,如果選擇厚的玻璃板,則可能會出現兩個像的情況,會影響觀察,所以選擇薄的玻璃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