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山東教師資格證高中地理面試試講真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 時間:
- 2019-06-26 11:21:43
- 作者:
- 婁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山東教師資格網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上午 浙江省杭州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內容:
陸地上有許多高大的山脈。隨著海拔的變化,這些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規律。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與水平帶一致,垂直帶譜與其所在緯度向較高緯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帶譜相似。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閱讀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與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
地域分異是農業生產必須因地制宜的一個根本原因。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動植物。動植物生長、發育、繁殖離不開空氣、土壤、水等自然條件。這些自然條件或自然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結構,在時間、空間的分布上是不一樣的,這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
我國從南向北積溫越來越少,依次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這種溫度分布的緯向地帶性差異,在相當程度上造成動植物種類、生長期、栽培和飼養方式、耕作方法與耕作制度、生產率與經濟效益等的地域差異。我國的降水量從東南到西北逐漸降低。這種水分條件的經向分異規律是引起種植物種類、灌溉方式、耕作方法與種植制度、生產力呈現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并且最終影響到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區域差異。
由于海拔不同,山地氣溫和水分的數值呈現有規律的變化,海拔越高,氣溫越低,而雨量先隨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又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氣溫與水分的垂直性差異是形成土地立體利用的自然基礎。

3.基本要求:
(1)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分析影響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的相關因素。
(3)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答辯題目
1.簡述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圖片導入法,首先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詩句,并展示出一張從山麓到山頂的不同景觀圖片,提問:為什么同一座山上,景觀隨著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學生會根據老師的提問,進行思考,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概念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庫車、巴音布魯克、庫爾德寧、博格達峰的風光圖片及新疆地形圖。
【問題】
(1)根據四地景觀圖片,判斷圖中四地區的植被有何差異?
(2)根據四地植被差異,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有何不同?
(3)導致四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什么是垂直地域分異?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讀四地圖片與新疆地形圖,自主學習。
【師生總結】天山地處我國內陸干旱地區,天山山麓地帶是溫帶荒漠;天山由于海拔高,攔截了高空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量水汽,帶來降水;山脈的海拔達到一定高度會引起水熱組合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所以,垂直地域分異的形成基礎為:山體不同海拔區域水熱組合狀況不同。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的相關因素和規律
【教師活動】展示圖5.11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并組織學生分析為什么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自然帶譜有這么大的差異。

【學生活動】學生以4人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時間5分鐘,討論結束后各小組派代表進行回答。
(1)喜馬拉雅山的南北坡各有多少自然帶,分別是什么自然帶?
(2)引起這種從山麓到山頂自然帶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3)為什么同一座山南北坡自然帶數量差異如此之大?
【學生回答】
(1)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有7個自然帶,分別出現了常綠闊葉林、高山針闊葉混交林、高山針葉林、高山灌木林、高山草甸、高山荒漠、積雪冰川;北坡有3個自然帶,分別為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荒漠和積雪冰川。
(2)水熱狀況的差異。
(3)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帶數目越多,帶譜越完整。
【學生活動】結合乞力馬扎羅山、阿爾卑斯山垂直地域分異示意圖,對比兩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帶譜數量,分析其差異及原因。
【師生總結】山地所在緯度越低,垂直帶數目也會越多??傮w而言,影響垂直自然帶譜的因素有:緯度、海拔、相對高度。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活動】讀“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與陰陽坡向有什么關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課后搜集資料,思考天山為什么能成為“垂直地帶性規律的典范”?
【板書設計】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一、概念
二、垂直地域分異的規律和影響因素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參考答案】
雪線是冰雪帶的下限,其高度與緯度、坡向和坡度有關。一般來說:
(1)低緯雪線高,高緯雪線低。
(2)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
(3)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
(4)陡坡雪線高,緩坡雪線低。
(注意: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參考答案】
我認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力求“授之以漁”,重點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1)幫助學生學會讀圖:地圖和各種地理圖片、圖表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學習地理一定要重視地理圖片、圖表的閱讀。
(2)幫助學生學會歸納與總結:引導學生歸納出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力求讓學生歸納和表述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以提高。引導學生必要的時候通過借助手勢加強記憶。
(3)培養學生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地理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于生產和生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天山、喜馬拉雅山和生活中的詩句,進行相關教學,逐步滲透地理知識與實際問題緊密聯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