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山東教師資格證高中地理面試試講真題:《區域產業結構》
- 時間:
- 2019-06-26 11:27:57
- 作者:
- 婁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山東教師資格網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上午 陜西省咸陽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區域產業結構
2.內容:
產業結構是指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很多,諸如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狀況、勞動力素質等。
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三次產業的內部構成等。一般來說,傳統的農業區域,或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比較小,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占的比重則比較大。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資源配置的變化和人均收入的差異,勞動力表現出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在此過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區域發展前期,農業經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隨著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工業經濟比重迅速上升;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逐漸超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出現“三、二、一”的格局。在區域經濟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之后,先進科技和信息、金融等,就成為區域發展的主導力量。
3.基本要求:
(1)教學過程中要有師生互動。
(2)提問要有啟發性。
(3)講授內容要有邏輯性。
(4)講解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
答辯題目
1.請就如何實現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四點以上建議。
2.簡述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采用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教學實施建議的理解。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有新聞話題引出“產業結構調整”這一關鍵詞,引出課題。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觀看新聞聯播的習慣,在涉及到關于“經濟”話題時我們經常能聽到“產業結構調整”這一個詞,那你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為什么我們現在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產業結構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文字部分和“我國三次產業的劃分”圖,思考:
(1)我國的三次產業是如何進行劃分的,請結合具體產業進行說明?
(2)什么是產業結構?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
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指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產業結構就是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
【過渡】產業結構在不同區域之間存在差異,表現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其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同。
二、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
【展示資料】蒙古國、中國和美國產業結構柱狀圖。
【提問】材料中,三個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較大的是哪個產業,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將學生分成6組,結合材料進行討論后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及評價)
【歸納總結】在傳統農業區域或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工業區域或工業化加速發展地區,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發展水平整體較高的地區,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
【過渡】材料中的第三個國家也就是美國,其目前的產業結構是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大,但美國并不是最初就形成了這樣的產業結構,而是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階段才形成的。
三、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
【展示資料】“美國不同歷史階段各產業產值比重和人才產業分布”統計表。
【小組討論】學生分析各階段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原因,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進行陳述。
【教師總結】美國的發展是經歷了從第一產業占比較大發展到第二、第三產業占比大這一過程的,尤其到現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甚至高于第二產業,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也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進行轉移,推動經濟水平、城市化水平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
環節三:小結作業
教師總結本課重點內容,并布置作業:查閱資料,了解本地區的產業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并撰寫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區域產業結構
一、產業結構的概念
二、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
三、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
作業:課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運輸發展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答辯題目解析】
1.請就如何實現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四點以上建議。
【參考答案】
(1)充分發揮珠三角地區經濟基礎好、產業集聚程度高的優勢,積極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2)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基礎產業的比重。
(3)加強城市規劃與管理。
(4)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5)促進區域內及區域間的合作,加強優勢互補。
2.簡述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采用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教學實施建議的理解。
【參考答案】
個別差異式教學,即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取有差異的教學方式,在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廣度的學習材料;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和“經歷”,讓學生擁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鼓勵和尊重學生的不同經驗、見解、想法和說法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探索適應學生差異的多種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