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山東教師資格證高中地理面試試講真題:《外力作用》
- 時間:
- 2019-06-26 11:36:29
- 作者:
- 婁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山東教師資格網




一、考題回顧
試講題目
1.題目:外力作用
2.內容:
在干旱地區,風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非常明顯。風力揚起沙石,吹蝕地表,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洼地等風蝕地貌。風在搬運沙塵的過程中,當風力減小或氣流受阻時,風沙就會沉積,形成沙丘、沙壟等風積地貌。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就會發生移動,有時甚至掩埋農田村舍、破壞交通。

人類活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造地表形態。例如,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庫等,這些活動都可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但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變,又會產生消極的作用。例如,濫砍亂伐,毀林開荒,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庫的泥沙淤積,誘發洪澇,滑坡等災害。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講清楚風力作用的形式及形成地貌。
答辯題目
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區別是什么?
2.你認為地理教學中實驗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復習導入法。展示沖積扇圖片,提問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回顧流水作用,之后展示沙丘圖片,順勢提問:影響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激發學生思考,順勢進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風力作用表現形式
【教師活動】展示我國內蒙古地區景觀圖集(如草原、沙丘、風蝕蘑菇、荒漠),引導學生認真觀看并思考:圖片依次為自東向西走進內蒙,沿途的景觀有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并概括出:地表景觀出現了明顯變化,且越靠近內陸地區地表越干旱,以荒漠、沙丘為主。
【問題】
(1)沙丘、風蝕蘑菇、荒漠等地表景觀主要受到了哪種外力作用影響?
(2)結合上節課關于流水作用的學習,歸納風力作用有哪些形式?
【學生活動】這些地表景觀主要是由風力作用引起,由于風力的侵蝕或堆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
【教師總結】在一些干旱地區,風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非常明顯,主要形式為風力侵蝕和風力堆積。
2.風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師活動】風力侵蝕和堆積分別形成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展示風蝕洼地、沙丘、沙壟、雅丹地貌等圖片,提問哪些是風蝕地貌?哪些是風積地貌?
【學生活動】思考得出風蝕地貌有風蝕洼地和雅丹地貌,沙丘和沙壟為風積地貌。
【教師活動】分發小風扇、沙質泥土、水、土塊。提問:能否利用手中的工具模擬相應風蝕和風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并向全班介紹。
【學生活動】以地理小組的形式合作做實驗,依次上臺為大家示范并講解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的形成原因,其他小組認真聽并點評。
【教師總結】對各個小組進行鼓勵評價,利用PPT展示風蝕蘑菇和沙丘的形成原因。
風蝕蘑菇:受風蝕作用后形成基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狀,故稱風蝕蘑菇。
沙丘:在風力推動下,迎風面的沙子,不斷的越過沙丘頂部并向下滑落,沙子源源不斷的移動,就形成了沙丘。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活動】展示雅丹地貌資料卡片,組織學生回顧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區別。
【學生活動】同桌討論并用表格形式進行異同點區分。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查找其他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的相關資料。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區別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丹霞地貌: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加之特殊的地質結構、氣候變化以及風力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
雅丹地貌:在極干旱地區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鯽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面成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
2.你認為地理教學中實驗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參考答案】
我認為想要操作好地理實驗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實驗的目的。學生在做實驗之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做實驗的目的及預期結果是什么,這樣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會更加快速的投入到做實驗的狀態中,避免無關道具的影響,高效完成實驗,因此也需要教師做好實驗任務的布置,明確提出要求。
(2)設計好實驗的操作步驟。了解實驗目的之后,學生需要通過小組討論等環節來發揮集體的智慧,設計出高效、合理的實驗步驟,這樣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實驗。
(3)實驗中規范操作。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由于不規范的操作導致實驗結果出現偏差的狀況,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巡視指導,一方面規范學生的操作,一方面保護學生的安全,這樣才能更高效的進行教學,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