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山東教師資格證高中政治面試試講真題:《貨幣流通手段》
- 時間:
- 2019-06-26 11:53:18
- 作者:
- 婁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山東教師資格網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給學生展示不同國家的貨幣的圖片或者實物讓學生進行辨識,如美元、英鎊、泰銖、港幣、人民幣等,同時補充2017年瑞士的Ticino州政府表示:將發行自己本地的數字貨幣的新聞。教師說明不管貨幣的形式如何,它在各國的經濟生活中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并借機復習商場中商品的標價是貨幣在執行何種職能,學生回答之后進一步引導,除了價值尺度的職能還有另一基本職能——流通手段,進而引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流通手段
活動一:觀看視頻,內容為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周瀅將自家的地賣出去后獲得錢之后去與棉農訂購棉花,后與制作布匹商進行交易進而去訂購下一年棉花的片段。學生觀看視頻后思考:
1.視頻中哪個部分是買的環節,哪個是賣的階段?
2.貨幣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貨幣出現以后,商品交換包括賣和買兩個先后銜接的階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將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后再用貨幣買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作流通手段。
活動二:讓學生繼續列舉現實生活中貨幣起流通手段這一職能的例子。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更明確經濟就在身邊。
(二)商品流通
活動一: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了解何謂商品流通,并思考商品流通與流通職能的區別。師生總結:流通手段強調的是在商品交換中貨幣的職能作用是什么。而商品流通是從交換方式上進行定義,它對應的概念是物物交換這種交換方式,物物交換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商品——貨幣——商品”。在物物交換中,賣和買兩個過程是同時進行的,不可以分開的。貨幣產生后,商品交換是以貨幣為中間媒介進行的,交換活動分成賣和買兩個過程,賣和買在時間上、空間上都可以分開。
(三)商品生產者的生存與發展要求
活動:小組討論。
老師提問:物物交換有不便之處,但貨幣產生后的商品交換方式給商品生產者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學生分小組討論,每組派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商品流通中,由于買賣是分開的,生產者只有賣出商品,付出的勞動才能得到補償,否則,就會虧損,甚至破產倒閉。因此,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他白白付出了勞動,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夠賣出去,并賣出好價錢,商品生產者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
環節三:鞏固提高
案例分析:小明在放學回家后感覺很口渴就進了小區門口小賣部,看到礦泉水2塊一瓶,由于特別渴,他就打開喝了一口走到交錢處才發現沒帶錢,只好跟店主說半小時后從家里拿錢給店主。店主答應了。請問案例中的2塊錢以及小明半小時后才來給錢,這個時候的錢分別體現的是什么職能。
學生回答: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環節四:小結作業
老師小結:今天主要學了貨幣的流通手段,明確了商品流通與其的區別,并了解了商品生產者要生存與發展該如何去做。
作業: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知識,運用今天所學知識解釋其必要性是什么,下節課談自己的觀點。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貨幣的職能有哪些?
【參考答案】
貨幣的職能一共有5個,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職能。其他三個職能分別是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
2.設計自主閱讀學生掌握解決商品流通與流通職能的區別,你覺得能達到預設效果嗎?【教學實施】
【參考答案】
我認為基本能完成這一任務。首先,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基礎。其次,在課中有商品流通的概念加之什么是流通職能也在上一環節剛講過,所以我認為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完成這一目標。但商品流通與之前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對比可能是學生無法聯系到的,需要老師加以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