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山東教師資格證高中美術面試試講真題:《隸書》
1.題目:《隸書》
2.內容:隸書賞析
隸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字體。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試講過程中配合教學適當板書;
(3)教學過程中設計提問;
(4)試講時間為10分鐘左右。
答辯題目
1.談一談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
2.介紹一位你最喜歡的書法家?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多媒體展示紀錄片《隸書承載》,并說一說視頻中表現的是哪一個書體?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紀錄片展示了隸書不斷發展的演變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課題《隸書》。
活動二:描述分析
1.多媒體展示《張遷碑》,引導學生欣賞并思考:這件作品的作者是誰?看到這件作品給你什么感受?
學生結合資料回答:作品為漢代書法家張遷的作品,這件作品給人一種古樸、規整的感受。
2.繼續引導學生欣賞并說一說隸書的結構與篆書的結構有什么不同?
學生對比欣賞,教師總結:篆書的字體多為縱向的長方形結構,隸書的字形則多取橫勢,字形規整,多為扁平的長方形結構。
3.截取“君”“有”“出”“人”等字體,引導學生觀察并小組討論其點畫上的特點。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橫畫長而直畫短,橫畫略粗豎畫略細;用筆上有方有圓,逆入平出,方折筆畫較多,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4.提出問題:張遷碑的行、列有什么特點?
隸書的章法一般是縱有行、橫有列。
活動三:總結解釋
師生共同總結:隸書的基本特征。
總結回顧:隸書的基本特征是在點畫用筆有方有圓;結體字形多取橫勢;章法縱有行、橫有列。
活動四:欣賞評價
教師展示另一幅隸書《乙瑛碑拓片(局部)》作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其特點。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乙瑛碑》的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字勢開展,古樸渾厚;用筆方圓兼備,平正中有秀逸之氣,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活動五:小結作業
1.總結隸書的特點,并引導學生熱愛書法藝術。
2.搜集隸書作品并欣賞,下節課與同學分享。
【板書設計】
隸書
點畫:用筆有方有圓
結體:字形多取橫勢
章法:縱有行、橫有列
【答辯題目解析】
1.談一談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
【參考答案】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到東漢、魏、晉時期,草書、楷書、行書、諸體基本定型,書法時刻散發著古老藝術的魅力。
先秦書法:主要有甲骨文,青銅文,石刻文,帛書和簡書。
甲骨文: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等。距今約3600多年。
金文:又稱“鐘鼎文”。是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西周時期,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故稱“金文”、“鐘鼎文”。
籀文:又稱“籀書”、“大篆”,來源于《史籀篇》,相傳記錄的是周宣王時代即西周晚期的文字,字體多重疊,春秋戰國時通行于泰國。
石鼓文: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為刻在十個鼓形石上而得名。屬于籀文。
篆書是先秦時代、秦代和漢代前期通行的正體文字。
漢代書法:以隸書的成就最高。
魏晉南北朝書法:產生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特別是唐代楷書的楷法完備,后人稱唐代書法“尚法”。主要代表書家有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
宋代書法:宋人崇尚自然率意的情趣,故而體現在書法上是“尚意”。
近代書法:近代由于印刷術的發展,鋼筆逐漸代替毛筆書寫。代表書家有吳昌碩,楊守敬,于右任,沈尹默等。
2.介紹一位你最喜歡的書法家?
【參考答案】
王羲之,東晉最杰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瑯邪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被稱為“書圣”。
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創造了韻媚婉轉的書體新風。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短m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