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師資格證高中地理面試教案:《區域產業結構》
一、教學目標
1.知道產業結構的概念并能對三大產業進行劃分,理解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以及發展變化過程。
2.通過閱讀和分析相關圖表,提高讀圖能力;通過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分析,提高綜合分析的能力。
3.在探究活動中,增強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鄉土知識教育,學生能夠更加熱愛家鄉、建設家鄉。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
難點: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
三、教學方法
地圖法、小組討論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新聞導入。教師播放一段經濟類新聞視頻,提問學生:視頻中出現的“產業結構調整”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我們現在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課題。
環節二:新課教學
1.產業結構的概念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字部分和《我國三次產業的劃分圖》,思考:
(1)我國的三次產業是如何進行劃分的,請結合具體產業進行說明?
(2)什么是產業結構?

【學生活動】自主讀圖,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指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產業結構就是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
【過渡】產業結構在不同區域之間存在差異,表現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其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同。
2.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
【教師活動】展示《蒙古國、中國和美國產業結構》柱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材料中,三個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較大的是哪個產業?
(2)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學生回答】蒙古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中國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美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
【教師總結】在傳統農業區域或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工業區域或工業化加速發展地區,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發展水平整體較高的地區,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
【過渡】材料中的第三個國家也就是美國,其目前的產業結構是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大,但美國并不是最初就形成了這樣的產業結構,而是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階段才形成的。
3.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
【教師活動】展示《美國不同歷史階段各產業產值比重和人才產業分布統計表》,思考:各階段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按照地理小組,分組討論5分鐘,學生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進行陳述。
【教師總結】美國的發展是經歷了從第一產業占比較大發展到第二、第三產業占比大這一過程的,尤其到現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甚至高于第二產業,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也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進行轉移,推動經濟水平、城市化水平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
環節三: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課重點內容。
課后作業:查閱資料,了解本地區的產業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并撰寫調查報告。
五、板書設計展示
